#黄芪#
黄芪,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或膜荚黄芪的干燥根。主产于山西、甘肃、黑龙江、内蒙古。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须根和根头,晒干。切片,生用或蜜炙用。
传说
相传,清朝有一位善良的老人,名叫戴糁。他善于针灸治疗术,为人厚道,待人谦和,一生乐于救助他人。后来,由于救坠崖儿童而身亡。老人形瘦,面肌淡黄,人们以尊老之称而敬呼之"黄耆",老人去世后,人们为了纪念他,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,具有补中益气、止汗、利水消肿、除毒生肌作用的草药称为"黄芪",并用它救治了很多病人,在民间广为流传。
功效
补气升阳,固表止汗,利水消肿,生津养血,行滞通痹,托毒排脓,敛疮生肌。味甘性微温。归脾、肺经。
相关论述
1、《本草汇言》:补肺健脾,实卫敛汗,驱风运毒之药也。
2、《医学衷中参西录》:能补气,兼能升气,善治胸中大气(即宗气)下陷。
应用
1、气虚乏力,食少便溏,水肿尿少,中气下陷,久泻脱肛,便血崩漏本品甘温,善入脾胃,为补中益气要药。因其能升阳举陷,故长于治疗脾虚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,内脏下垂。本品既能补脾益气,又能利尿消肿,标本兼治,为治气虚水肿之要药。本品又能补气生血,治血虚证亦常与补血药配伍。对脾虚不能统血所致失血证,本品尚可补气以摄血。
2、肺气虚证,咳喘气短本品入肺又能补益肺气,可用于肺气虚弱,咳喘日久,气短神疲者,常与祛痰止咳平喘之品配伍。
3、表虚自汗脾肺气虚之人往往卫气不固,表虚自汗。本品能补脾肺之气,益卫固表。
4、内热消渴对脾虚不能布津之消渴,本品能补气生津,促进津液的生成与输布而有止渴之效。
5、血虚萎黄,气血两虚本品具有养血之功,且通过补气又有助于生血。
6、气虚血滞,半身不遂,痹痛麻木本品能补气以行血,补气以通痹。
7、气血亏虚,疮疡难溃难腐,或溃久难敛本品以其补气之功还能收托毒生肌之效。
西医诊为胃下垂、肾下垂、直肠脱垂、子宫脱垂、慢性胃肠炎属脾气虚弱、中气下陷证者,不明发热属气亏血虚,血虚阳浮证者,附件炎、子宫功能性出血、冠心病心绞痛、脑梗死后遗症属气虚血滞证者,糖尿病属气阴不足证者,贫血、营养不良属气血两虚证者,上呼吸道感染、支气管炎属肺气虚弱,表虚不固证者,慢性肾炎、特发性水肿、功能性水肿属脾虚失运,水湿内停证者,植物神经功能失调、免疫功能低下、慢性疖肿属于气虚证者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服,10-20g,大剂量30-60g。固表止汗、托疮排脓、生肌敛疮、利水退肿宜生用,补脾益气升阳宜炙用。
现代研究
本品主要含苷类、多糖、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。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、利尿、抗衰老、保肝降压作用,能增强心肌收缩力。还有促雌激素样作用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。黄芪多糖具有提高小鼠应激能力、增强免疫功能、调节血糖含量、保护心血管系统、加速遭受放射线损伤机体的修复等作用。
鉴别用药
生黄芪与蜜炙黄芪:历史上黄芪曾经有过清炒、米炒、酒炙、蜜炙、盐炙、麸炒后盐汤制等多种炮制方法,如《本草通玄》曰:“古人制黄芪多用蜜炙,愚易以酒炙,既助其达表,又行气泥滞也。若补肾及崩带淋浊中,须盐水炒之”。
但目前黄芪的炮制品主要有生黄芪与蜜炙黄芪两种。两者均性味甘温,归肺、脾经,具补气固表,利尿,托毒排脓,敛疮生肌之功。
生黄芪擅长固表止汗,利水消肿,托疮排脓,多用于卫气不固,自汗时出,体虚感冒,水肿,疮疡不溃或久溃不敛。
蜜炙黄芪则以益气补中见长,每用于气虚乏力,食少便溏者。
黄芪作为补气的一味中药,可以单独泡水喝,也可以搭配在一起喝。
黄芪加红枣:
很多女性朋友都喜欢吃红枣,因为它可以补充气血,美容养颜,而男性朋友经常吃些红枣,也可以起到养生效果,促进体内气血的运转,帮助排出体内的毒素和垃圾,延缓衰老,如果两者搭配在一起泡水喝养生效果翻倍。
黄芪加枸杞子:
枸杞也是常见的药材,具有养肝明目的效果,女性还可以美容养颜,用黄芪和枸杞搭配在一起泡水喝,能补充肾气。
注意事项
凡表实邪盛,疮疡初起,或溃后热毒尚盛者,均不宜用。
黄芪泡水喝的禁忌:
1.感冒不宜用黄芪泡水喝。
2.女性经期不宜使用黄芪。
3.阴虚体质的人不能用黄芪泡水喝,否则会加重阴虚。
点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