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黄芪食品
黄芪栽培
黄芪包装
黄芪功效
黄芪含义
黄芪种类
黄芪价格
黄芪挑选

茯苓产区的历史变迁

摘要:茯苓是我国传统大宗药材,年用量在万吨以上,仅次于当归、甘草,使用茯苓为原料的中成药达几百种,同时在保健、营养和药膳等领域用量也很大。茯苓在我国入药时间很久,古人很早就开始对茯苓人工栽培进行了探索。因为技术以及生态环境的原因,我国茯苓的产区经过千年的发展,发生了重大的变化。

一、茯苓药用的沿革

茯苓开始入药治病最早记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上载茯苓“主胸胁逆气,忧恚惊邪,恐悸,心下结痛,寒热烦满,咳逆,口焦舌干,利小便”。李时珍记述茯苓皮:“水肿肤胀,开水道,开腠理”。《本草衍义》载有茯苓“行水之功多,益心脾”。茯苓入药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,经过前人不断探索,对茯苓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,茯苓之味甘,淡,能渗能利,其性平和,利水而不伤正,为利水渗湿消水服用之要药,有健脾保神和中作用。

现代经过大量药理临床研究证明,茯苓除具备传统药效外,还发现茯苓多糖具有抗癌和增加人体免疫,从而具有抗爱滋病等作用;茯苓还具有抗肝硬变、增白、防石作用,并可减轻卡那霉素中毒性耳损害、抗迟发型超敏反应、抑制MMC诱导的精子畸变等药理作用。茯苓用药体系不断扩充、发展、丰富,对我国世代人民健康长寿、繁衍生息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
二、茯苓产区的迁延

古代,我国茯苓药用完全依靠采挖野生资源提供,野生茯苓分布零星分散,不易寻觅,难以满足医疗保健需要。为了满足需求,产区农民在多年前即进行了茯苓野转家种的探索,至宋代,栽培技术已臻完备。随着茯苓人工栽培规模的逐渐扩大,茯苓药材产区相对固定。

第一阶段为南北朝至辽宋时期。我国中原地区经济、科技、文化、医药等均较南方发达,茯苓产区主要集中在山东、河北、河南、陕西一带山区,茯苓的寄主植物及种植培养料,以温性松树如油松、赤松为主。

第二阶段为辽宋至明初时期。我国中原迭遭战乱,森林惨遭破坏,经济发展停滞不前,茯苓栽培及产区逐渐向南方迁延至鄂、豫、皖交界的大别山区,种植茯苓的培养料转而以暖性松树如马尾松、云南松为主。

第三阶段为明代中期至20世纪60年代末。这段时期我国茯苓的栽培技术逐渐完善,进入了规模的栽培时期。大别山区较大规模的茯苓栽培,成为全国茯苓的主要地道产区,并一直延续至20世纪60年代。清乾隆三年(年)湖北罗田茯苓,正式挂上“九资河”牌号,向蒙古、日本及东南亚等地销售;年“九资河茯苓”在美国旧金山万国商品博览会上备受赞赏。年湖北茯苓产量多大万千克,约占当时全国的60%。

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末。20世纪70年代初,全国茯苓等多种中药材供应极度紧缺,为缓解当时常用中药材供销失衡及“配方难”的现状,中药材公司组织湖北、安徽技术人员,调运茯苓鲜种(新鲜菌核)到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进行引种栽培,在全国推广茯苓种植技术,发展茯苓新产区。茯苓产区由鄂豫皖大别山区,扩展到浙闽、闽粤赣、粤桂、赣湘、湘桂黔等6大产区。该时期采用微生物组织分离技术培育的茯苓纯菌丝菌种,代替传统鲜菌核作为种源进行茯苓栽培,逐渐推广至全国,一直沿用至今。

第五阶段为20世纪末至今。茯苓新产区的扩大,缓解了紧缺的药材供应,但传统药材地道性遭受极大冲击,不同产区的种植方法和加工技术,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,药材产量大起大落,商品外观松泡。内在质量不稳定等现象日趋明显,严重影响了药材的效用和对外贸易信誉。近几年来,由于茯苓种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,一些地方林业政策的趋紧,河南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等省(区)已很少种植茯苓,浙江、四川茯苓产量锐减。目前,全国茯苓主要产区仅集中为三个,第一为云南地区。主产于楚雄、维西、贡山、丽江、宁蒗等地,所产茯苓道地质优,行销国内外。第二为湖北、安徽传统产区,商品集散地为安徽亳州;第三为湖南、贵州,商品集散地为湖南靖州,其中云南产区产量较大,湖北、安徽产量相对稳定。

END

声明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云南白癜风
北京中科白癫分医院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zhongbulive.com/hqbz/hqbz/10031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